“文化养老”刍议

【发稿时间 :2009-06-20 14:26 阅读次数:

张明清

 

       我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我们发现,他们在退休转型之后,逐渐陷入一种“贫困化”状态。这种贫困不完全指经济上的贫困,主要涉及精神、文化等方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他们晚年生活充实,精神愉悦,需要一种文化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一、“文化养老”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发展与当代人文关怀

       “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社会文明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具有群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它是一种让老干部休闲惬意的养老方式。

      从本世纪初,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把老龄人爱称为“乐龄人士”,意喻离开工作岗位后开始享受最快乐的人生。最近,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主要议题就是迎接全球人口老龄化,共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会议认为,当今老年之贫困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而是他们在逐渐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以后,被社会边缘化而导致精神上的贫困。会议呼吁世界各国要从社会环境和养老方式上创造条件,以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6%;65岁以上老龄人亦占全国总人口的8.1%。早在1993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就达到70.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3%,从那时起,我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在当今人口处于更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寄托等养老问题需要更加关注。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民生问题,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老龄人给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经常与老干部打交道。他们经过了求学奋斗的青春年华,度过了为事业打拼的中年阶段,如今到了晚年,他们退出了主流社会之后, 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但面临生活半径越来越小,社交圈子越来越窄,活动距离越来越短,逐渐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状态等方面的问题。他们除了日常起居外,当求养生之乐。有人奉行玩牌养老,与牌友日夜鏖战“四方城”;有人在宅边阳台摆弄花鸟鱼虫,以栽种奇花异草养活小鸟游鱼为足;有人将琴棋书画、摄影集邮、歌咏舞蹈伴随自己;还有些老同志却专于家务,以及对儿女的无尽牵挂,对“隔代爱”的期盼渴求,虽忙得团团转也乐此不疲。他们虽在享受所选择的养老方式中各得其所,却往往产生许多心理或情感上的问题,甚至出现郁闷孤独和精神空虚落寞的痛苦,特别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和关爱。

       在现代文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一边是物质生活的飞速发展,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日渐匮乏的现实,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过去的那种单纯做家务、下棋、玩牌,过着“随欲而安、自娱自乐”的日子,他们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需要有更加丰富和充实的晚年生活,追求情趣更高雅,融娱乐性、知识性与自身美化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以“文化养老”的方式,过着更加休闲惬意、颐养天年的生活。

       二、“文化养老”是乐龄人生享受精致生活的途径

       当前,要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大力推进“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新机制。

       (一)将“文化养老”寓于进一步落实“两项待遇”之中

在做好“待遇养老”、基本满足老同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养老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满足老同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晚年生活更幸福。

       一是为老干部政治待遇赋予新内涵。围绕“文化养老”不断探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要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主体,充分动员和组织老干部成为“文化养老”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在具体做法上,要通过各党支部大力宣传发动,在老干部中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并逐步深入人心,不断实现“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的转变。以经常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为他们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完善语言沟通、感情交流机制。

       二是为老干部生活待遇“锦上添花”。要用足用好党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从生活上关心、照顾好老同志。在确保老干部生活待遇前提下,不断“锦上添花”。对确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按照“特事特办”、“比照地办”、“创造条件办”的工作理念,做到“宜宽则宽、宜优则优”,让老干部保持精神愉悦的常态。积极探索孤寡、“空巢”老人的应急保障机制,组建“关爱小分队”,实施“看望陪聊”和“生日祝福”制度,解除孤寡、“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对居住在外地和境外的老干部定期进行“一对一”的电话慰问,并定期派出机关工作人员外出探望,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抚慰,在享受和欣赏中感受“文化养老”的感染力、精神抚慰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二)将“文化养老”渗透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中

按照“学有阵地,乐有载体”的要求,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大力加强阵地建设,为“文化养老”搭建好平台。按照“保证经费、保证质量、保证效果”的原则,大力加强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老同志能进学堂,能去活动中心娱乐和健身。市、区和老同志比较集中的单位都应有活动中心,各老干部党支部有活动室,室内有电视、空调和其它学习设施,保障老同志的正常活动需要,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动“文化养老”工作深入开展。以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和活动中心为依托,以老干部党支部为主体,组织老干部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有利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老干部党校和老年大学学习,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围绕老干部的精神需求,开设书法绘画、摄影电脑、声乐舞蹈、太极拳、营养学和健康知识讲座。老干部党支部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真正使每一位老同志都能逐渐地“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要使老同志的活动场所化、服务亲情化,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活动和休养,让他们不仅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有趣味多多的精神生活。

        (三)让“文化养老”成为老干部喜闻乐见、心悦欲从的幸事

        “文化养老”需要老干部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培养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据了解,有些老同志刚退下来时,身心各方面不适应,生活单调,成天闷在家里,出门怕别人笑话。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一种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技能也不爱活动,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跳舞、打拳都不行。其实,大家都抱着一颗平常心,就会有自己的天地。有一技之长的,可以在一起吹拉弹唱;暂时没有特长的,可以打牌、下棋、聊天。互相切磋就能生学问,长见识,凑在一起就是一部大百科,关键的是要敢于走出家门。

         老干部退下来都有一个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的生活节奏的过程。一方面要着眼于维系身体健康,及早地进行经济上和各方面的“储蓄”,不断进行自我养老投资;另一方面要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心态积极、热心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外加有一技之长等都是“文化养老”的重要支撑。

        我们周围的一些老干部,退休后着眼“文化养老”,以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把工作经验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积极为社会“拾遗补缺”,把贡献余热与修养身心有机的结合起来,塑造了新时期老干部的自我形象。还有许多老同志退下来后加强自身建设,休闲活动已远非只是遛鸟、打太极拳、吊嗓儿了,如今是百花齐放,练书法、习绘画、摄影、唱歌、跳舞、踢毽,健身运动、参与社会活动不亦乐乎,学会用文化充实生活后,渐觉身心愉悦病痛难侵。许多老干部商定,待到耄耋之年便入住老年公寓继续自己的“文化养老”,在老年公寓享受全天候良好照料,免却贤孝子女为照顾父母奔忙之累,又可在公寓中广交新友结伴共赏朝晖晚霞,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使“风和水绿乐,雨润山青亲”,让“文化养老”在无限夕阳中再续新篇!

        (四)把“文化养老”当作老干部事业的一项新领域,不断探索新机制

        老干部工作者是“文化养老”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文化养老”一方面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乐于学习、甘于奉献、工作仔细、脚踏实地的同志充实到老干部工作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提升老干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围绕“文化养老”不断加强政治业务培训,通过学习《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等专业知识,掌握书法绘画、集邮收藏、歌咏摄影、花卉栽培等几门专业技能,便于与老干部进行交流,增强情感,帮助他们培养“文化养老”兴趣,陶冶情操,实现服务的“零距离”,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断使精神生活的内容得到升华。

老干部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文化养老”新理念,自觉转变服务观念,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不断深化服务内涵。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各类兴趣小组活动、“踏青活动”、文娱竞赛活动,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拓宽“文化养老”的渠道与载体。对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要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不断探索“文化养老”的新途径、新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确保“文化养老”持续健康发展。

        (五)视“文化养老”为全社会共同责任,使之成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文化养老”体现的是社会文明与进步,彰显的是老龄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呼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这为“文化养老”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为“文化养老”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老年人要融入社会,而社会则要关爱老年人,要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偏见。养老不是个人的事,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和物质待遇。从目前情况来看,“低精神收入”问题远远超过了低经济收入的问题,而精神的贫乏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从社会现有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来看,还只限于服务老年人群的生存需要,停留在一般性的“两个待遇”的落实上,而疏虞更高层次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爱”的“文化养老”上,存在着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弱化与日益增长的老年文化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文化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种适宜老年人口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着眼老年人精神需求,以“文化养老”为契机,创新机制,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老年人证”,为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一些城市还以市政府出面,举办“文化养老节”,组织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在江滩或广场举办文化展会,开展爱心助老服务,大型公益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老年商品展销,观众抽奖等活动,汇集旅游、养老、文化行业的品牌与商家,将“文化养老”寓于创建“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之中,在充分彰显老同志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不断演绎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文化养老”亮丽的风景线。

       可见,“文化养老”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熟悉,这不仅使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更加色彩斑斓,而且使他们的人格尊严得到提高,自身价值也被社会认可。当然,在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总会有一些差距。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当我们的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激情来填补。在此,借用联合国关于老年人工作的一个原则,让“文化养老”成为保鲜老同志高尚品质的生活内容,永葆晚年生活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