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安老服务发展与前瞻

【发稿时间 :2009-06-19 13:36 阅读次数: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香港年龄、性别等人口分布、及家庭的组成结构都发生着显著变化。家庭供养能力与社会对个人援助失衡,整体家庭支援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了安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其实这种发展趋势都是按着新经济发展而来,几乎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之下的世界共有产物。不同的是西方社会“先富后老”。而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却是“先老后富”。西方社会过往透过经济收益使用大量的资源来应付老龄开支﹙例如设立全民退休保障,免费保健医疗服务等﹚,事至今日,这种无价包底服务已难以维持,各国都在重新评检现存制度,寻觅持续可行的变革。香港身处中外文化混合之位置,服务发展亦夹杂着新旧经济的体系。凭藉香港安老服务发展的经验,不难顿悟出未来有中国文化色彩而又可持续的安老安排。

    香港安老服务现状 香港安老服务主要为社区支援服务和院舍服务两种。社区支援服务包括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长者地区中心、长者支援服务队、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综合家居照顾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长者度假中心等;安老院舍由私营机构及非政府机构营运,当中大部分为私营安老院舍。现有全港已持有牌照的私营安老院名单为575家,拥有5万4千多个床位。再加上由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开办的二百多间院舍,床位总数超过7万个,老人数目(65岁或以上)与床位之比达8%。社会福利署于2000年开始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采用国际间认可的评估工具,评估长者在护理方面的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申请入住院舍的长者必须获“统一评估机制”确认适合入住,才可获安排政府资助床位。

    香港约有一百万名长者居于家庭,其中80.9%表示假若日后身体健康转差时,希望仍然可以在自己家中生活而无须入住在长者安老院,仅有19.1%表示希望入住安老院。而从居于院舍的长者数据来看,有28.7%的长者需要医疗护理服务,其中又有76.4%的长者需要物理治疗,33%的长者需要家居医疗护理服务,21.2%需要职业治疗。有见及此,香港特区政府亦效法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大力推广“康健及积极乐颐年”政策,务求长者可以“原居终老”,减低对住院的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十年,以子女为依托的家庭养老功能会进一步减弱,而希望独立生活的老年人的数量又越来越多,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社区护老为辅及养老院为补充的安老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模式将需要进一步加强。

    安老服务的发展前瞻  特区政府于1997年订下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三老政策的安老服务目标,长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应得到保障。安老院舍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邻里照顾养老模式亦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模式也会进一步推进和发展。

    全方位的安老服务,既包括基本物质方面的服务,又包括各种精神方面的服务。同时,安老服务将全面覆盖老年人群体,既包括对患病危重老人的服务,又包括对健康老人扶助其自理能力的服务;服务既包括福利性的低价和无偿服务,又包括市场化的有偿付费服务。为满足相当一部分长者居家养老的需求,各社区将全力发展对长者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依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上门服务,包括开展看护照料、精神慰抚、家务帮助,希望能为长者居家养老创造有利条件。面对这样庞大的社会工程,政府亦刻意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安老事务委员会,邀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政策发展,并向政府提交建议。多年以来,委员会在坚持香港低税制的条件下,不断倡议政府只能为最有需要的老人家承担供养责任。尽可能的情况下,养老责任仍需由家庭承担,而社区邻里则需承托互补而机会养老只能对极有需要的家庭作为补充资源。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将有限的资源放到最有需要的长者身上。这种思维其实亦与中央政府一脉相承,亦为世界大势所向。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针对大部分长者居家养老的需要,半居家的日间护理中心和完全住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社区支援服务中心各项功能将会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服务。老人暂托服务会加入专业的外展支援服务元素,将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和医疗保健结合起来,让老年人在白天能够得到需要的帮助和照料,晚上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里。

    根据统计署数据,需要别人帮助起居生活的长者比例为54.7%,而其中36.9%为子女承担着护老者的角色,23.2%由正规护老者照顾。在未来十年,以子女为主的非正规护老者以及正规护老者仍将在居家养老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应为护老者提供恰当的支援、资源及训练,灌输照顾长者的医护知识,协助他们照顾长者;有需要的老人可以在家里得到一天24小时的护理,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可以随时待命。在正规护老服务完善的同时,应建立非正规护理人员培训机制,以培训家属、亲戚或邻居的基本护老知识,提升非正规护老质素。

    发展邻里照顾模式 未来十年退休的人士会较健康, 且具有相当学历和财力, 仍有能力照顾自己和他人,这给发展邻舍照顾模式提供较大发展空间,健壮的长者可接受培训成为护老工作人员。人口快速老龄化将会导致专业护老照顾人员短缺,因此,义工,包括长者各年龄层义工和受过照护培训的义工将会在安老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发展邻里照顾模式,延伸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便水到渠成。政府和社区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协助编织邻里跨代网络,制造邻舍互动机会。义工们可以随时服务,形成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这样发展邻里照顾养老模式,使社区行动不便的长者也能充分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亦仍可居于自己家中,不用入住院舍。

    发展养老小区 由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与香港房屋协会共同携手策划“长者安居乐”计划是全港一项创新、特为长者而设之“综合化及一站式”住宅服务计划。住宅考虑老年人口的健康需要,如那些患有老年痴呆、老眼昏花或者听力减退的人口的需求,在家居设计和装修等方面考虑长者的各种需要和弥补护理方面的不足。养老小区内应设有针对老年人口健康特点而设的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家政服务中心、医疗康复中心和护理中心等各种老年服务项目;医疗康复中心应为长者提供定期上门身体检查服务,为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保证。该养老小区亦可建立大型配餐中心和配备专业营养师,可根据老人及个别人士喜好,定做各种餐饮和提供送餐服务。理想的小区亦应对年青家人提供配套住屋,让家人亦可参与照顾。对小孩子而言,小区亦要做到让长幼可以共融。

    发展老年教育 倡导长幼互动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政府和各社会团体也应尝试发展以社区为主的系统化学习。也可协助长者发展一所由老年人自己管理的老年大学,让有一技之长的长者发展所长,继续回馈社会,发挥老有所为的精神。长者学习在西方国家美称为“长者三龄学习”,由法国和英国开始而至遍布全球。长者晚年学习以兴趣及扩宽社交为主,是提升生活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长幼互动计划,可促进跨代共融、鼓励长者持续学习及社区资源共用。长者可利用「过来人」身分为学生遇到的学业和家庭问题提供意见,学生则充当先进科技(如电脑)导师,鼓励长者积极面对晚年的黄金岁月。这一计划已经在岭南大学及各中小学运作成功,获得社会认可。岭南大学现时推行的学生服务学习计划,将学生培训为健康照顾大使,由医疗机构专业和学术职员指导管理,由此提升了日后老年或医疗照顾中心的健康教育和老年照顾服务。

    增强安老院舍服务 安老院舍服务旨在为一些由于个人、社会、健康及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长者,提供住宿照顾服务及设施;尽量促进及保持长者的健康,并在各种个人照顾需要及起居活动方面向长者提供协助;以及满足院友的社交康乐需要和促进院友之间的人际关系。针对现有安老院舍之不足,政府应协助提升安老院舍的服务素质和护老者的专业水准、拓展安老院舍服务范围,将居家养老的概念融入安老院舍的服务理念。除了有专职护士、保健员为长者提供全面护理、起居照顾员负责日常起居照顾服务、社工负责心理社交需要外,院舍亦应与学校、院友家属等紧密合作,学生可经常到安老院舍与长者交谈或做义工,家属经常到院舍参与院舍组织的活动,让长者住在安老院舍也可享受老少同堂的乐趣。

    在未来的几十年,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居家照顾、社区照顾和院舍照顾必须紧密结合,需建立‘三个支柱’体系:1. 整合安老服务管理和编配服务组织;2. 加强培训和发展正规、非正规护理者;3. 整合各地区医疗资源系统,以最终实践「老有所属」、「一屋到老」和「持续照顾」的安老服务理念。而服务质素提升则取决于给与长者有真正的选择:合理收费、容易得到和适切的服务。